1806年法蘭克福

1806年法蘭克福

1806年的法蘭克福。費迪南多·奧蘭迪的歌劇《夜之女王》中的一段插曲詠嘆調曾在這裡演出。位於羅斯市場(Roßmarkt)的喜劇劇院(Comoedienhaus)是法蘭克福第一家歌劇院,從1782年到1880年(照片攝於1902年)。

在法蘭克福大學圖書館的主題目錄中,這處歌劇院被列在1800年至1806年的《迷宮手稿》(Labyrinth Manuscript)中,該歌劇院的條目始於1838年,因此1806年是一個合理的估計:

1818 斯圖加特皇家宮廷劇院

1818 斯圖加特皇家宮廷劇院

1818年斯圖加特皇家宮廷劇院

1811年,尼古拉斯·弗里德里希·馮·圖雷將這座建築改建為宮廷劇院。北側的山牆被拆除,除東立面外,其餘所有方向均進行了加建,因此只有南側山牆上部得以保留,作為曾經輝煌的文藝復興時期遊樂場所的象徵。經過翻修,該建築於1812年重新開放,並首演了康拉丁·克魯采的歌劇《康拉丁·馮·施瓦本》。

1822 克盧日-納波卡

1822 克盧日-納波卡

1822 Klausenburg

Theater und Film

該市第一家劇院,後來被拆除

1792年,特蘭西瓦尼亞第一個匈牙利語劇團在此成立,隨後於1821年建造了自己的劇院大樓。 [26] 國家劇院建於1904年至1906年間,由維也納建築公司Fellner & Helmer設計建造。 20世紀初,克盧日-納波卡曾是無聲電影製作中心,邁克爾柯蒂斯、亞歷山大科達等導演都曾在這裡工作。 [27] 自1902年以來,耶諾亞諾維奇斯一直擔任該市的劇院導演,他大力倡導電影媒介,其舉措影響深遠。

如今,羅馬尼亞國家劇院(Teatrul Național Lucian Blaga)和匈牙利國家劇院(Teatrul Maghiar de Stat)兩家劇院,以及自2002年以來每年舉辦的特蘭西瓦尼亞國際電影節(TIFF)都延續著這項傳統。此外,還有一座木偶劇院(Teatrul de Păpu MICHIi “Puck”)。